【JRMGE专刊征稿】Geo-Sensing and Data Science

Guest Editors:

Background

Geo-sensing and data science represent a rapidly evolv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that bridges geotechnics, geology, sensor technology,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This field focuses on monitoring,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geological systems and infrastructures under varying environmental and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s challenges such as natural hazards, resource scarc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tensify, geo-sensing and data science techniques provide essential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risks in geo-engineering.

Advanced techniques, including 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 satellite-based remote sen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nalytics, are reshaping traditional practices in geotechnic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These state-of-the-art methods offer unprecedented capabilities in capturing real-time, high-resolution data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predictive models and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s. By leveraging such innovations,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can enhance the resilience, safe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geo-environmental and civil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 line with the themes of the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General Assembly 2025 (EGU25)-NH9.11, Resilient Management of Long Linear Infrastructur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https://meetingorganizer.copernicus.org/EGU25/session/53211), this special issue seeks to explore how geo-sensing and data science contribute to managing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posed by a rapidly changing climate. This call for papers aims to bring together the latest research,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adaptability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worldwide.

Topics of Interest

We invite submissions on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1. Innovative Geo-Sensing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vel sensors and distributed sensing techniques for strain, de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in Geotechnics
    Utilizing AI, machine learning, and big data analytics for predictive modeling, anomaly detect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3. Climate-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Monitoring
    Geo-sensing and data-drive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nd mitigating climate impacts on long linear infrastructures.
  4. Real-Time Data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Systems and methodologies for real-time data acquisition, fusion, and visualization in geotechnical monitoring.
  5.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Twins in Geotechnical Systems
    Leveraging digital twin technologies for simulating,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infrastructure systems.
  6.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Data-driven approaches for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early warning, and mitigation in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systems.
  7.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Geo-Sensing and Data Science
    Combining geotechnics, data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address complex challenges in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ubmission and Participation

This special issue welcomes contributions from researchers, practitioners, and industry experts working i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We also encourage submissions inspired by the discussions at the EGU25 meeting to foster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Manuscripts should be submitted through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system. Please ensure to select the special issue “Geo-Sensing 2025” when choosing the article type.

Submission Deadline: 15 December 2025

For detailed submission guidelines, please visit the journal’s website or contact the guest editors directly.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Dr. Daoyuan Tan (dytan@nju.edu.cn).

【会议通知】第三届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创新论坛

伴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深部能源开采以及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深部能源开采活动面临着高地应力、高温热害、地质构造复杂等严峻的工程挑战;同时,在深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面沉降、洞室围岩失稳和斜坡破坏等问题的发生频率及经济损失相较于传统工程有了显著增加。因此,实施深部能源开采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对于确保能源开采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及其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空天地内一体化监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安全保障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地球物理探测、三维激光扫描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凭借其独特优势,迅速发展为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安全监测的新质生产力。
为了深入探讨智能监测方法技术在深部能源开采和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最新进展、应用实践及未来趋势,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兹定于2024年12月27-29日在苏州召开“第三届地质与岩士工程智能监测创新论坛”,诚邀分会理事、会员与同行专家拨冗参会、研讨交流,共同推动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时 间:2024年12月27-29日
地 点:苏州西郊利物浦国际会议中心(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99号)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2024年12月9日

会议通知PDF版下载链接:第三届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创新论坛会议通知

【专辑征稿】《地质科技通报》“水致地质灾害感知与防控”

近年来,水致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的耦合效应,这类灾害呈现出成因机理复杂、演化过程多样及灾害链生显著等特点。如何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理论和新技术实现这一类灾害的高效感知、智能评价与科学防治,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专辑拟聚焦于水致地质灾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旨在搭建一个供广大专家学者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探讨水致地质灾害感知与防控的创新技术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提升该类灾害的风险管理和防控能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专辑征稿主题】

水致地质灾害感知与防控

【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属于作者的原创成果,数据真实、可靠,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严禁一稿多投。

2. 内容需突出作者的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3. 格式要求:参照《地质科技通报》投稿须知。

4. 投稿方式:登陆《地质科技通报》投稿网站(https://dzkjqb.cug.edu.cn)进行投稿,投稿时栏目选择2025年“水致地质灾害感知与防控”专辑。

5. 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5月31日

专辑刊出时间: 2025年6期(2025年11月31日)

6. 本专辑为正刊出版发行,所有稿件编辑部严格按程序执行,不符合送审要求的稿件将在初审时退回;若审后录用的论文不足以构成一期专辑,则以专栏形式刊出。接收后的论文可及时网络首发。

7. 版面费及稿费:录用论文版面费作者自理。

【专辑召集人】

朱鸿鹄,教授,南京大学,zhh@nju.edu.cn

谭道远,副教授,南京大学,dytan@nju.edu.cn

穆青翼,教授,长安大学,qingyimu@chd.edu

葛云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geyunfeng@cug.edu.cn

严 炎,特聘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yanyanyale@foxmail.com

【专辑联系人】

谭道远,副教授,南京大学,dytan@nju.edu.cn

【EGU分会场】气候变化下长线性基础设施的韧性管理

Special Session at EGU General Assembly 2025

Session NH9.11: Resilient Management of Long Linear Infrastructures (LLIs) in a Changing Climate

【Link】https://meetingorganizer.copernicus.org/EGU25/session/53211

【Time】27 April – 2 May 2025

【Location】Vienna, Austria & Online

【Conveners】Giulia Bossi, Matteo Mantovani, and Xueyu Geng

【Topics】

  •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 AI-driven solutions for managing natural hazards
  • Innovations for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Key Dates】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15 January 2025
Support application deadline: 2 December 2024

The vast majority of Long Linear Infrastructures (LLIs) were designed several decades ago, intended to operate in a climatic context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we face today. Global warming has led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extreme meteorological events and has altered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LLIs to natural hazards.
Ensuring high levels of functionality and safety, particularly for the oldest yet still vital LLIs, has become an ongoing challenge. This challenge has driven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investments directed toward maintenance and the reassessment of associated risks.
In an era mark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committed to sustainability, it is clear tha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LLIs is urgently needed. This approach must b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technological, capable of addressing the extensiv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LIs and the multitude of hazards they face, such as landslides, floods, drought cycles, and more.
We invite presentation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a. Monitoring Approaches and Sensing Techniques: Cutting-edge methods to detect, map, and measure natural hazards impacting LLIs and to assess the structural health of LLIs.
b. Modeling Strategies: Advanced techniques that leverage data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processes leading to localized or widespread damage under evolving climate conditions.
c.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s: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frameworks through applications of big data analy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that integrate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to assess vulnerability, predict risks, and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LLIs in the face of natural hazards.
e. Sustainable Design and Retrofitting: Strategies for retrofitting existing LLIs to improve their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in light of future climate uncertainties.
f. Interdisciplinary AI Applications in LLIs: Exploring AI-driven solutions that merg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urban planning to enhance LLI management under climatic shifts. This topic seeks innovative contributions on AI-enhanced simulations, lifecycle tools, and adaptive systems for robust infrastructure performance.
We encourage submissions that explore these topics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LLIs in a changing climate.

【会议通知】第一届王思敬讲座暨工程地质力学创新论坛

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繁荣发展,提升我国工程地质力学领域的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根据岩党字〔2023〕16号《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学家讲座”体系的决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设立”王思敬讲座”。

“王思敬讲座”是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前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前主席王思敬院士命名的工程地质力学学术讲座,英文名译为”Wang Lecture”。”王思敬讲座”主讲人为工程地质力学领域作出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优先推选当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分会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演变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工程地质学报》

协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清华大学
长安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宁波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新疆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河海大学
三峡大学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未完,增补中)

二、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4年1月12-13日,1月12日报到
会议地点:北京市西郊宾馆1号楼银杏大厅

三、主讲人

杨志法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满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
彭建兵  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安大学教授
殷跃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
杜时贵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

四、注册费用及缴费方式

普通代表:1800元/人,学生代表:1000元/人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注册,线上支付注册费用。

【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西郊宾馆房间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松峰  13439078159
崔家宇  010-62660045
邮  箱:csrme_xueshubu@126.com
岩学字〔2023〕278号-王思敬讲座1号通知.pdf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23年12月27日

关于召开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3年高级研修班“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的二号通知

一、培训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不断加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23年继续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申请的技术转移转化专项《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获得批准。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各类基础工程建设高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前所未有,并大大加剧了各类灾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治地质灾害、解决岩土工程问题成为国家重大需求,这其中对地质和岩土体的现场监测和精准预警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同时,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领域还有巨大的人才缺口,亟须加大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提升智能监测水平和应用能力。为推动我国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的技术发展、应用与人才培养,开展本次高级研修项目。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协办单位:南京大学

三、培训对象

全国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勘察、设计、施工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

四、培训内容

围绕智能监测先进理论、最新技术、工程应用及成功案例等多个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促进深地工程数字化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结构升级,为深地工程安全高效建设和运营提供支撑。研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理论与技术最新进展专题讲座;
2) 光纤感测技术原理、应用与现场培训;
3) 空-天-地-体一体化监测技术原理、方法与应用;
4) 大地感知系统与智能监测架构与应用;
5) 地质岩土工程光电传感技术与工程案例;
6) 大数据、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方法和数值仿真技术与方法;
7) 监测网络与系统构建原理与设计;
8) 灾害应急监测综合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
9) 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工程应用管理策略与案例;
10) 监测技术转移与转化及案例分析。

五、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3年10月19日-2023年10月23日(19日报到)
地点:南京·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

六、其他事项

(1)本次研修班不收取任何培训费用。
(2)每位参与研修学员需根据工作实际撰写一篇与研修内容相关的交流材料一份,并于研修班结课前提交。研修结束后,请各位研修学员及时填写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
程高级研修项目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3)研修班结业考试合格者,由人社部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研修班不安排接送站。

七、报名方式

请于2023年10月10日前登录:https://www.kczg.org.cn/zttechmanager/trainDetail?id=73网站,进行线上注册。因培训人数限定在90人,按照收到回执的先后顺序录取。

八、联系方式

协办单位:殷 悦(15827232028)
顾 凯(13851856337)
承办单位:韩晓红(1512482036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23年10月6日

岩学字〔2023〕205号-高级研修班2号通知(科协)

“水库地质灾害科学观测与防控”培训班一号通知

2023年6月19-20日 重庆 奉节

培训主题: 三峡库区特大型滑坡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

主办单位:“科创中国”大地感知与智慧控灾技术产业科技服务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奉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一、培训目的与主题

自“十二五”和“十三五”防灾减灾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在滑坡监测和预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力支撑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滑坡灾害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滑坡灾害分布十分广泛,每年特大滑坡灾害依然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实施特大滑坡监测预警对防灾减灾至关重要。与不断创新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在特大滑坡监测和预警领域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监测装备适应性差、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实现实时跟踪监测,且及时识别并精准预警水平低,导致总体先进性不足。 如何采用前沿的监测技术有效、科学地事先识别、预判并防治特大滑坡地质灾害,成为三 峡库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关注热点。

为进一步推动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水平,保障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科创中国”大地感知与智慧控灾 技术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及奉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发起,南京大学大地探测与感知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中心将 联合承办“水库地质灾害科学观测与防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将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多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高端人才,向从事 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传递监测预警最新理论,积极促进减灾前沿技术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助力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在地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治领域的科技合作。

▌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班采用线下方式,具体的培训形式包括:主题报告、交流讨论和现场参观。授课专家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及高级科研人员,系统教授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理论以及应用示范等内容。课程结束后,要求学员结合课程内容参加线上测验。考核成绩由出勤情况和测验成绩两部分组成。培训班将向考核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课程结业证书。

▌ 三、培训对象

面向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治相关专业领域的 科研人员 、工程师及研究生,规模控制在 50人以内。

▌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

培训时间:2023年6月20日 9:00-17:00
培训地点:奉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三楼 四 会议室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紫云街 6号行政次中心四号楼

▌ 五、培训日程安排

▌ 六、报名方式

采用网页或微信扫码线上报名方式,请于2023年6月15日前完成报名,本次培训班不接受现场报名。报名链接:https://www.wjx.top/vm/weLNkfL.aspx

▌ 七、培训费用

培训费:免费。
交通费与食宿费用:培训班提供参加培训人员午餐费,交通费与住宿费用自理。
住宿酒店:本次培训班的住宿推荐酒店为天怡国宾大饭店(电话 18581335377,重庆市奉节县西部新区时代大厦 A座 ),请自行预订。

▌ 八、交通路线

参会代表到达会场有如下交通线路:
1. 抵达奉节高铁站的参会人员,可直接打车前往参会地点,打车费用 20元以内。
2. 飞抵重庆江北机场的参会人员,请乘坐地铁转至重庆北站,再转乘高铁至奉节站(车程 2小时以内),然后打车至参会地点。
3. 飞抵万州五桥机场的参会人员,请打车至万州北站,再转乘高铁至奉节站(车程 0.5小时以内),然后打车至参会地点。

▌ 九、培训联系人

会场会务:程 刚(15751868606)
注册报到:叶 霄(18805159029)
住宿餐饮:王 佳(17390956980)

▌ 十、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科创中国”大地感知与智慧控灾 技术产业科技服务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奉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承办单位:南京大学大地探测与感知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中心

协办单位:奉节县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ICGdR)岩土风险评价与防御技术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筹)、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基础工程分布式传感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RMS 11)第1号通知

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分会、地方学会,各支撑单位、团体会员单位,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为加强亚洲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科技创新,由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承办的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RMS 11)将于2021年10月21~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一)主办单位

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

(二)承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

(三)协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

(四)会议服务单位

北京科海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0月21~25日

三、会议地点

北京九华国际会展中心

四、分会场

大会将设置分会场,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及相关单位均可申办分会场,承办方式为联合承办。请各单位选择合适的议题积极申办,申办表详见附件。请将申办表发送至大会邮箱。申办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5日。

五、大会主题

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六、论文投稿与出版

2021年1月11日开始,请登录大会网站:www.arms11.com,在线注册后,进入大会网站征文投稿栏目进行投稿。英文摘要征集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1日,摘要录用后方可进行全文投稿。

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岩石力学新理论与新方法
2. 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技术
3. 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与数值模拟
4. 岩石工程设计
5. 现场勘察与监测技术
6. 岩石动力学
7. 软岩工程
8. 核废料地下处置
9. 地震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10. 古遗址保护与加固
11. 采矿工程
12. 隧道与地下空间
13. 滑坡与边坡工程
14. 碳减排与地质封存
15. 岩石工程实例
16. 储层地质力学与地质环境效应
17. 岩爆与冲击地压
18. 清洁能源开发
19. 前沿和交叉学科新领域

所有被接收的论文将由英国物理学会(IOP)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负责出版,并提交 EI Compendex 数据库检索收录(该出版社出版文章历年来均被EI收录)。

七、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

在组织召开学术大会期间,同期举办”ARMS 11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搭建国际化展会,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宣传、展示成果和寻找合作的绝佳机会。
本次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将设置线下6000平米展览面积,同时线上打造30000平米VR展厅。

八、重要日期

2021年01月11日  开始提交摘要
2021年03月01日  截止提交摘要
2021年04月01日  摘要接收通知
2021年06月15日  全文投稿截止
2021年08月01日  全文录用通知
2021年10月21日  技术培训、大会报到
2021年10月22日  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
2021年10月23日  分会场学术报告
2021年10月24日  分会场学术报告、大会特邀报告、闭幕式
2021年10月25日  技术参观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 昕 17702118387(征文)
王 焯 010- 62660929(分会场)
陈灵巧  13146120530(会务)
传  真:010-82998163
E-mail:arms11@yeah.net
大会网址:http://www.arms11.com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二○二一年一月十一日
下载一号通知:http://arms11.huitengsoft.com/rockmechanics/page/download/2021001.pdf

关于落实科协关于开展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和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科创中国”建设,中国科协拟设立”科创中国”榜单,优选一批引领人物、一批新锐企业、一批产学融通组织、一批先导技术,引导探索技术服务与交易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科创中国”引领人物、新锐企业、产学融通组织三项榜单拟采取专家提名结合评审的方式产生,先导技术榜单拟采取推荐结合评审的方式产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将积极组织落实相关工作。现将先导技术榜单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榜单设置

依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原则,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5个领域,分别选出代表本领域前沿水平、面向产业需求实现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潜力巨大,可转化、可转移、可交易,具有产业先导意义的技术成果,共发布100项。

二、工作安排

(一)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推荐阶段(2020年11月1-16日)

学会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及相关单位根据相关性分别组织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资源环境3个领域先导技术的推荐工作,并于2020年11月16日前将本领域先导技术推荐至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部。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和有关单位每个领域原则上推荐不超过1项(不接受个人推荐)。

(二)学会推荐阶段(2020年11月16-20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将于2020年11月20日前将本领域先导技术推荐至技术领域对应的学会联合体,同时报送纸质推荐材料。原则上推荐不超过2项。

(三)初评阶段(2020年11月下旬)

5个技术领域对应的学会联合体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推荐材料开展本领域先导技术的初评工作,并于2020年11月30日前将本领域初评结果报送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同时报送纸质推荐材料。每个技术领域报送25-30项技术。

(四)终审阶段(2020年12月中旬)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先导技术榜单终审工作,经综合评议确定先导技术榜单。

(四)榜单发布阶段(2020年12月底)

中国科协举办”科创中国”榜单发布活动等重点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台、网站、新媒体宣传等平台扩大榜单影响力。

三、有关要求

(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部署、明确目标。

(二)各有关单位要以此次榜单发布活动为契机,认真做好推荐组织工作。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扩大发现和举荐视野,着重推荐在促进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等方面率先探索、蓄势突破的创新技术成果。

(三)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要精心组织先导技术的推荐工作,确保推荐质量。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 焯

联系方式:010-62660929

邮箱:csrme_xueshubu@126.com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二〇二〇年十月三十日

CHINA ROCK 2020第十七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第3号通知)

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相关单位和个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经研究决定,于2020年10月23~26日在北京召开“CHINA ROCK 2020第十七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会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工作要点》的精神,解决目前举办学术会议存在的“碎片化、重复性、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提出了学术大会改革的方向为“国际化、规模化、一体化”;“一体化”是指“技术培训—学术报告—工业展览”三位一体。2018年学术会议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成功举办CHINA ROCK 2018与CHINA ROCK 2019的基础上,2020年继续以“国际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方向,将“CHINA ROCK”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学术会议品牌。

当前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三级响应下会展行业防控指引》的相关指示和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按照“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的相关要求,确定本次大会为线下+线上的“双线”会议模式,制定了大会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在大会现场将采取多项疫情防控措施。

二、举办单位

(一)指导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二)主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三)承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

(四)会议服务单位

北京科海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三、大会时间

2020年10月23~26日

四、大会地点

北京九华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

五、组织机构

(一)大会主席团

主  席:冯夏庭  何满潮

副主席:杜时贵  郭熙灵  康红普  李术才  李夕兵  潘一山  李  晓  宋胜武  唐春安  王明洋  谢富仁  杨更社    杨  强  殷跃平  赵阳升  郑炳旭  朱合华  方祖烈

(二)顾问委员会

主  席:钱七虎

副主席:蔡美峰  顾金才

委  员:(按拼音排序)

白世伟  陈湘生  陈云敏  陈祖煜  程良奎  董学晟  傅冰骏  高德利  葛修润  龚晓南  韩风险  胡  斌  蒋宇静  金智新  李焯芬  马洪琪  任辉启  宋振骐  孙  钧  王  乘  王思敬  谢和平  杨林德  杨秀敏  杨志法  袁  亮  张超然  张楚汉  张镜剑  郑颖人  周丰峻  朱维申  卓家寿

(三)学术委员会

主  席:何满潮

副主席:康红普  Luis Sousa

委  员:(按拼音排序)

陈志龙  丁德馨  范立峰  何昌荣  贾永刚  蒋宇静 金  衍  鞠  杨  李  波  李海波  李建林  李术才  李夕兵  李新平  刘汉龙  刘泉声  马国伟  潘一山  邵建富  单仁亮  盛  谦  施  斌  宋胜武  孙晓明  唐春安  王  驹  王明洋  王旭东  邬爱清  谢富仁  谢雄耀  杨春和  杨  强  杨晓东  杨智文  殷跃平  于  斌  俞明健  赵高峰  赵  奎  赵明阶  郑炳旭  周翠英  朱合华  朱焕春  朱万成  左建平

(四)组织委员会

主  席:杨晓杰

副主席:黄理兴  徐文立  P·Kulatilake  王成虎

委  员:(按拼音排序)

陈  健  陈  亮  陈佳维  陈绍杰  陈育民  程  刚  范益群  高  强  宫凤强  郭东军  郭志飚  郝宪杰  胡幸平  黄  昕  黄书岭  李  波  李  旭  李晓军梁正召  刘  镇  刘德军  刘日成  刘晓磊  刘耀儒  卢运虎  吕建中  聂  雯  米晋生  裴华富  戚承志  施裕兵  孙运江  王文沛  王武现  王者超  徐连满  徐  涛  薛  峰  张强勇  张勇慧  杨桃萍  杨为民  杨永明  赵伏军  赵  军  赵林毅  钟  文  周永胜  周子龙  朱鸿鹄  朱杰兵  朱其志  庄建琦

(五)工作委员会

主  席:黄理兴

副主席:胡  威  王  焯  牛晶蕊  王  琦  张建军  王成虎

委  员:(按拼音排序)

安芳慧  白振强  蔡荣宦  陈国庆  陈海明  陈  琦 陈昊祥  陈慧娴  陈佳维  陈灵巧  陈四利  陈雪见 程关文  程  青  崔光俊  崔玉龙  崔振东  代连鹏  代树红  戴文浩  邓野平  杜佳欣  范方政  冯  帆  冯  婷  高  易  高经纬  高敬轩  葛星星  耿加波  宫凤强  郭  桢  郭平业  郭旭洋  韩晓红  郝  耐  何柳绿  何琴琴  贺  瑞  胡  聪  胡  军  胡幸平  怀意君  黄  卫  黄  震  黄志强  贾  琳  姜谙男  姜伏伟  姜玉松  焦明若  雷惠如  李  彬  李  根  李  健  李  拓  李  玮  李  尧  李春元  李德贤  李华昱  李利平  李连崇  李美玉  李明耀  李守巨  李秀东  李英杰  李迎春  李玉婕  李召峰  李志清  廖  进  吝  宁  刘  斌  刘春辉  刘冬桥  刘飞宇  刘红彬  刘洪磊  刘明学  刘朋真  刘人太  刘四进  刘溪歌  刘祥刚  刘学生  柳晓波  卢晋波  鲁  斌  陆文琳  路凯旋  栾恒杰  罗  浩  罗  津  吕进国  马俊生  马  克  马利科  马明清  马天辉  苗社强  明伟华  年廷凯  聂利超  牛雷雷  欧阳进武  洋晓华  裴华富  裴强强  彭建文  彭  令  乔英娟  荣传新  芮福鑫  邵  伟  邵明申  沈  艳  盛嘉诚  施天威  施裕兵  苏秀婷  孙  昊  孙  金  孙建华  唐洪祥  唐巨鹏  唐世斌  唐  治  陶志刚  佟  强  汪  锋  汪  泓  王爱文  王  岗  王海涛  王汉鹏  王惠栋  王丽娟  王  梦  王  琦  王  强  王述红  王帅峰  王向东  王学滨  王彦武  王  胤  王者超  王振波  魏晨慧  魏厚振  吴志军  武  杰  向  前  肖福坤  肖  艳  肖永惠  谢红强  熊  璐  徐连满  徐  涛  许  鹏  许新骥  薛翊国  闫茂华  严绍军  杨  灏  杨  华  杨  磊  杨  柳  杨明桃  杨善龙  杨桃萍  杨文波  姚裕春  叶  波  殷  浩  尹大伟  于  磊  于庆磊  余妍妍  袁佳丽  张奥博  张晨阳  张诚成  张景科  张  雷  张  娜  张  楠  张  奇  张润洁  张仕林  张小燕  张宜虎  张志龙  赵伏军  赵瑞欣  赵文祎  赵兴东  郑文红  周济芳  周永胜  周  舟  朱丽媛  朱赛楠  朱小景  朱星平  朱训国

六、协办单位

(一)高等院校

安徽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广州建设工程安全学会、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侨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昌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南京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三峡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湘潭大学、长安大学、长崎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连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原工学院

(二)省部/国家重点实验室

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三)科研单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地工程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所、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900)项目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490650)办公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勘察设计院、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华东勘察设计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四)社会团体

IAEG Commission 34 on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ISRM Commission on Design Methodology、ISRM-DDA专委会、ISRM放射性废物处置委员会、北京专家联谊会、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地质勘察专业技术委员会

(五)企业集团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江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合展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富煌君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极道成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双杰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睿拓时创科技有限公司、济南矿岩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广州市元奥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艾迪佳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江云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龙腾远洋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卓致力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济南中路昌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苏州福奥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福淮矿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盛科瑞仪器有限公司、中弘泰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诚田恒业煤矿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华根仕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川藏铁路有限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甘肃中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贵州盘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浩珂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平远软岩支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公司、冀凯河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乾坤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科大中天安控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智岩探测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永陇能源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沈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四川芙蓉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天测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长盛煤安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山梯石贸易有限公司、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义马煤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浙江岩创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林勘察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二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隧道分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六)学术期刊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矿业科学学报》《煤炭科技》《煤炭科学技术》杂志社、《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七、大会日程

     
10月23日 会议报到
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开展仪式(线下展会+云展厅)
10月24日 大会开幕、大会报告(线下会议+线上直播)
10月25日(上午) 大会特邀报告、颁奖仪式(线下会议+线上直播)
10月25日(下午) 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线下展会+云展厅)
10月26日 分会场报告(线上直播)
10月23日~25日 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线下展会+云展厅)

八、会议注册费及相关信息

1. 线下注册收费标准

  会员 非会员
正式代表 1950元/人 2200元/人
正式代表(论文出版) 3500元/人 4200元/人
学生代表 1350元/人 1650元/人
学生代表(论文出版) 2350元/人 2650元/人

注:(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可享受会员价;

(2)除参加线下大会活动外,可享受线上的所有权益;

(3)会议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2. 线上注册收费标准

  会员 非会员
正式代表 300元/人 500元/人
正式代表(论文出版) 1850元/人 2500元/人
学生代表 200元/人 400元/人
学生代表(论文出版) 1200元/人 1400元/人

注:(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可享受会员价;

(2)可无限次观看线上“云大会”直播及全年回放的全部内容;

(3)每个学术报告视频均有PPT显示的独立窗口,可随时回放浏览所有报告的PPT内容(本次年会学术报告超过400场);

(4)可在线与报告专家就学术内容提问,进行问答交流;

(5)可下载本次大会电子论文集;

(6)可通过浏览大会报告、云展厅,协助推广CHINA ROCK 2020,有机会获得特别奖励。

3. 注册及缴费方式(本次会议不接受现场缴费):

(1) 登录chinarock.csrme.com,注册并在线缴费;

(2) 注册后选择线下支付汇款至下列账号(请一周内汇款,汇款时务必注明“CHINA ROCK及姓名”):

户  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帐  号:11190901040012428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健德支行

九、分会场

目前已组织23个分会场,具体如下表:

序号 分会场主办单位及分会场名称/主题
1分会场 主办单位: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深层岩石力学与油气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煤矿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分会
    称:第十九次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深部岩体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大会暨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2020年会
2分会场 主办单位:红层工程分会、广州建设工程安全学会、中山大学
    称:Redbeds 2020 第四次全国红层与工程学术会议
3分会场 主办单位: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题: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新进展
4分会场 主办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题:地质工程技术创新
5分会场 主办单位: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破碎工程专业委员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题:深部岩石工程中的动力、破碎、安全和防护问题
6分会场 主办单位:ISRM放射性废物处置委员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岩土多场耦合专业委员会
    称:国际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研讨会暨第八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
7分会场 主办单位: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
    称: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8分会场 主办单位: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题:滑坡与工程边坡:理论·技术·实践
9分会场 主办单位:测试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江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题:复杂岩石工程中测试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进展
10分会场 主办单位: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
    题:地震与断层力学过程:现场观测、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
11分会场 主办单位:采矿岩石力学分会
    题:采矿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
12分会场 主办单位:青年工作委员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
    称:青年学者论坛
13分会场 主办单位: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隧道掘进机工程应用分会、工程实例专业委员会
    题:掘进机装备制造与水下隧道建设技术前沿的创新及发展
14分会场 主办单位:海洋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控分会(筹)
    题:海洋能源开发工程与灾害防控
15分会场 主办单位:地下物流专业委员会、地下空间分会
    题:地下空间与地下物流协同规划与设计
16分会场 主办单位:地下工程分会、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题: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
17分会场 主办单位:非连续变形分析专业委员会(筹)
    题:非连续变形分析在岩石工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18分会场 主办单位: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日本分会
    称:硬岩论坛(Hard Rock Forum)
19分会场 主办单位: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分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溶勘察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ISRM Commission on Design Methodology
    称:岩石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20分会场 主办单位:锚固与注浆分会
    称:岩土工程锚固、注浆施工技术与理论
21分会场 主办单位: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分会(筹)、南京大学
    称: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分会场
22分会场 主办单位:岩土地基工程分会(筹)、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题:岩土地基工程创新技术
23分会场 主办单位:煤矿冲击地压专业委员会(筹)、辽宁大学
    题:煤矿冲击地压机理、预测和防治

十、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安排

CHINA ROCK 2020第十七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将采用线下+线上的“双线”模式。CHINA ROCK 2020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将会做好防疫工作,在线下主会场旁边设置4000平米展览面积,6大主题展区,同时打造线上云展厅。

CHINA ROCK 2020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云展厅将利用线上云优势,对推广数据进行统计,鼓励推广者,增加宣传渠道,扩大宣传面;通过收集云展厅观众浏览信息,掌握对每个参展单位感兴趣的人群,精确匹配潜在用户群体。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工程装备制造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搭建科技创新展示交流平台,是宣传推介成果和寻找技术合作的绝佳机会。学会将全力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CHINA ROCK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创建国际一流CHINA ROCK品牌展会。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  昕   17702118387(征  文)

             陈灵巧   13146120530(会  务)

王  焯   15201369802(分会场)

传  真:010-82998163

E-mail:chinarock@csrme.com

大会网址:chinarock.csrme.com